“加长版”三伏天来了!入伏以后会更热吗?
今天入伏,今年的三伏大幕也正式开启。三伏天处于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容易发生中暑等情况。那么,今年的三伏有多长?会比前期更热吗?
连续第9年长达40天
三伏天有30天“普通版”和40天“加长版”。今年是“加长版”三伏天,7月11日入伏,8月19日出伏,这是自2015年以来连续第9年三伏长达40天。
伏的日期是我国古人按照干支纪日法推算的,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是初伏的第一天。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一个庚日(庚戌日)便是6月21日;第二个庚日(庚申日)是7月1日;第三个庚日(庚午日)是7月11日,于是7月11日就成了今年初伏的起始日。
初伏持续的时间固定为10天;末伏是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今年立秋是8月8日,往后找到的第一个庚日(庚子日)是8月10日,持续的时间也固定为10天。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根据庚日来得早晚不同,留给中伏的时间一定是10天或20天,因此整个三伏的时长一定是30天或40天。今年的中伏从7月21日至8月9日,为期20天,今年的三伏也就是“加长版”的40天。
本世纪入伏最早年份之一
除了伏天的天数不确定,可能是30天,也可能是40天,入伏开始的日期每年也都不一样。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表示,每年入伏的开始日期虽然都不一样,但均在公历的7月中旬。就21世纪这100年来说,为7月11日至20日。“今年是本世纪入伏最早的年份之一。”
按阳历计算伏天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时间上不分地域“一刀切”。而气象学意义上的入夏是指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22摄氏度以上作为夏季开始,从全国来看,符合条件的地区往往是自南向北逐步入夏。
还没入伏就这么热,究竟什么原因?
连日来,北方多地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不断刷新历史纪录。今年天气这么热,究竟是什么原因?
入伏以后还会更热吗?
入伏后一般以“桑拿天”为代表,与现在的晴热、干热天气大相径庭。就人的个体感受而言,体感温度不仅和气温有关,还受湿度影响。“桑拿天”因湿度较高,身体排出的汗蒸发不掉,热量散不出去,此时人的体感温度也更高,就会感觉到闷热、易中暑。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表示,今年头伏期间,华北平原等地高温将先消减再发展,而南方部分地区将维持大范围高温闷热的天气格局,桑拿天超长待机。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新疆、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西、海南等地的部分地区热力值拉满。
(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客户端、北京日报客户端、中国天气网微信公众号)
原创文章,作者:科教网。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请点这里。
阅读:0
每日必读
-
大师趣闻:钟南山院士在广医和女生合影被强吻在2023届广州医学院的结业仪式上,钟南山院士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师,被众多的老师和学生欢迎。他的到访对广医学的学子...
-
陕西省药监局征集涉疫药品、医疗器械违法线索按照联防联控机制“二十条”和“新十条”要求,在全领域、各环节严厉打击涉疫药品、医疗器械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即日起,陕西...
-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装载了神舟十四号3名航天员6个月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和样品材料、备品备件及部分载...
-
第十三届创新中国论坛9月18日在北京举办创新中国论坛,由中国科学报社与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于2010 年联合发起,目前已成功举办了13届。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
-
习近平: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
-
人民日报评孟晚舟回国: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在孟晚舟事件上,中国政府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维护本国公民和企业正当合法权益。在...
-
大专家.COM平台主席丨樊代明:从战士到院士1657070629(1).jpg 樊代明,1953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和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大专家.COM平台主席,消化内科...
-
第24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试开园12月17日,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游览。当日,第24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迎来试开园。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12月17日,游客...
-
西安联邦口腔邓邦莲院长当选为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章程修改报告及财务工作报告等文件,并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出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及第二届监事会成...
-
爱我城 护我家 “巾帼红”闪亮抗疫一线 | 三八红旗手邓邦莲勇担当有一群来自西安联邦口腔医院的医护人员。她们在寒风中为市民免费做核酸检测。前后三轮,历时十天。口罩勒出印痕,她们还是面...
-
研究40多年,樊代明院士总结了“人体7大自然力”4月15日,在2021中国肿瘤学大会新闻发布会暨“百年百县”科普火炬传递活动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
-
85岁的钟南山院士仍在“超强度”工作,凭得就是这几点!10月20日,是钟南山院士85岁生日。今天,钟南山院士团队“南山呼吸”发文称,“谢谢大家对钟南山院士的祝福。为人类福祉、...
热门活动
热门话题
热门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