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王西京是既呼应着人文精神又呼应着时代脉搏的人物画大家

    陕西日报记者 樊蓉 通讯员 李拴

      编者按

      王西京这个名字,在他的出生地西安,乃至中外艺术界都享有盛誉。他的水墨画作不仅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震撼力,还贯穿着对民族、国家的人文关切和对每一个社会阶段时代命题的冷静思考,引发观者的无限共鸣。一幅幅气韵通畅、节奏跌宕,富有民族风范、时代气息的经典作品,不断缔造着他个人艺术创作的高峰,与时代同频共振。多年间,他靠着深耕细作中西历史文化古典趣味到现当代绘画艺术的开拓性发展,在当代绘画观念和意识上纵横捭阖的创造性发展中,反思东西方艺术差距和界限,将两者打散并融合,成为21世纪中国人物画当代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一员。

      继刘文西之后,谁能扛起长安人物画的大旗,让人物画创作再次绽放出昂扬的生命力,王西京以一幅幅扛鼎之作告诉了我们。这位被誉为“西安之子”的艺术赤子,正在用手中的画笔歌颂着这个伟大的时代。

      取水之路

      盼归

      陋居

      夏日的一天中午,记者来到王西京的画室,近距离采访了这位画坛巨擘,深入了解了他创作的心路历程。走进画室,在宽大的画案旁,王西京正在用饱蘸颜料的毛笔聚精会神地进行创作。一幅唐代仕女图跃然纸上,仕女发髻高盘,脸庞圆润,栩栩如生,尽显大唐的盛世风流。随后,他又拿出手机,给记者展示了《朝圣者》《野渡》《亚丁湾水手》等作品,这些作品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更深远的文化历史背景表现出了积淀其间的民族风情。

      创新融合

      对话“一带一路”

      多年来,王西京在一直致力陕西美术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走出国门而努力实践。他的创作视线始终聚焦着丝绸之路。

      他多次率陕西美术家代表团赴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采风写生,举办画展,与沿线国家美术团体在艺术教育、创作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担当着时代艺术家的文化责任与使命。

      充满异域风情的“丝路风情”系列作品次第诞生,这是王西京对话“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载体,是他努力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所取得的又一成果。该系列画作不仅运用传统中国画笔墨线条,还加入了光影明暗的素描技法,不但让画面具有西方科学造型,而且让画面具有了东方的生命和情感。目前,该系列已有50多幅人物画。2020年创作的《埃塞印象》《含美特人》等作品进一步丰富了该系列。作品所呈现的国际视野、中西合璧的艺术探索和终极人文关怀震动了艺术界,引发极大关注和赞誉,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再次精彩亮相。

      2016年,王西京“丝路风情”系列作品首次登陆法国巴黎秋季艺术沙龙展(简称巴黎秋沙),作品一经展出,立即引发轰动。《家园》描绘的是一片废墟上的叙利亚一名祈祷和平的妇女,表现出家园被毁、流离失所的苦难和对战争的控诉,打动了巴黎秋沙的评委和观众。王西京还创作了大量以非洲黑人为主角的作品在巴黎秋沙展出,一名黑人观众特地找到他,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说:“从来没有艺术家画过我们,没想到中国画家能关注我们一个部落的生活。”

      巴黎秋沙以审查严格著称,近百年来,中国画家只有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少数人代表东方艺术跻身大展。2018年,王西京获得“法国秋季艺术沙龙终身会员成就奖”“中法杰出文化使者贡献奖”“法国巴黎荣誉市民勋章”三大奖项。在巴黎秋季艺术沙龙百年历史上,他是唯一一位同时获此三项殊荣的中国艺术家。2019年,在王西京的策划组织下,“巴黎秋沙西安春季展”又来到西安,并落户于西安国际美术城。

      王西京说:“作品能传递一个复兴民族的文化情怀与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思考就有了这样一批既有别于西方,也有别于东方,更有别于自己的探索性的作品。”

          探索艺术

      水墨描绘时代

      1946年8月生于陕西西安的王西京,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中国画学会会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西北大学、云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是长安画坛发展至今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创作的现代人物、古典人物、肖像、写实、写意、白描、山水、花鸟、动物、书法及画论等诸多方面被学术界肯定,其中,人物画成就最为卓越。

      王西京出生在西安的一个贫苦工人家庭,从小就流露出对绘画的热爱与天赋,不断临摹小人书、连环画中的人物,在模仿中逐渐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中时,在画家于正常的指导下,少年王西京真正推开了艺术殿堂的大门。“恩师的品节和嘉言懿行是我一生学习的楷模。”谈到启蒙恩师,王西京深情地说。

      1966年7月,王西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安美院附中并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特殊的年代,学业中断,人生的磨难,磨砺出一个更加坚强的创作者。

      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王西京以写实的手法创作了多幅现实主义人物画,绘画风格逐渐走向成熟,1984年创作的中国画《远去的足音》成为他现实主义题材走向成熟的标志。

      作品描绘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等六人慷慨赴义的情景。王西京用大胆概括的笔墨,结合西画素描中的写实主义表现方法,精心刻画每个人物神情。画面悲壮慷慨,极富感染力。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一直是陕西文艺界所尊崇和擅长的。从小生活工作在这片土地上的王西京自觉地继承了这种创作传统,用画笔为中华民族的精英树碑立传。

      王西京出生在十三朝文化古都的西安,这里是中国唐代中叶水墨艺术发端的源溯之地。遥隔1300多年的时空,水墨艺术何以能为中国艺术在全球化艺术之林拥有民族尊严和一席之地,这也是王西京最大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梦想。

      王西京创作了大批古典写意人物画,与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双轨并行。其中,以“唐仕女”和“古诗意”系列尤为出色!不管是醉酒游春,簪花抚琴,焚香拜月,还是赏梅观荷……王西京笔下的唐代仕女雍容华贵、富丽大气,既妩媚刚烈,又憨态可掬。在人物画中注入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同时,也加入当代审美和时尚元素,使得笔下古典人物富有更强的时代感。

      王西京不仅在人物画方面成就很高,对其他风格的画也造诣很深。2013年,王西京受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山水画,历时9个月完成的鸿篇巨制《黄河·母亲河》现被悬挂在“金色大厅”的南墙上。创作之初,他认定自己要画的是大国的文化气象,要用笔墨将时代的精神理念、文化自觉、历史责任与未来展望融汇一体。

      《黄河·母亲河》创作似三个乐章,第一部曲是苦难岁月,第二部曲是砥柱中流,第三部曲是表现时代的畅想、未来和光明,预示着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用王西京的话说,这幅创作中有汉唐雄风,有义勇军进行曲,有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有大秦腔和李白诗作的豪迈,所有的这些元素造就了他的大河情结。


      潜心创作

      创造中国画的全新境界


      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艺术的关系早在徐悲鸿撰写的《中国画改良论》提到过,王西京新时期人物画创作对于旧作进行了笔墨创新、构图创新、色彩创新,是在家国情怀、历史情怀、民族情怀之后,他关注人类命运的国际体现。

      他运用素描的科学性,摄取最能体现神韵的形象信息,用宣纸、笔墨、色彩和技法的组合,达到了西方绘画之色彩明暗及空间效果。如用水墨表现非洲人的黑皮肤和不同种族人的艳丽服饰,虽不是油画,但却达到了油画需要的效果,以中国水墨、颜料、宣纸等材质媲美西方写实美。在这个探索过程中,王西京创造了中国画的一种全新境界。

      王西京对自己的作品这样评价:“我的创作里程从来都是一个悔其少作的过程,区别他人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区别于自己,告别自己。我一生都在告别自己,如果守着自己的那块阵地,被人翻过去的感觉是非常痛苦的!”

      他用中国的笔墨来画其他国家人民的形象,无论种族和民族、贫穷还是富有、黑人还是白人、领袖或是民众,都用中国水墨这个西方鲜见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心系苍生的博爱和情怀。艺术没有国界,王西京新时期的作品把艺术跨越国界的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伟大的灵魂》一图,东方线性的书写,在完成整体的人物形象上,布白的能力就是东方水墨艺术的哲学辩证观念在其中最强烈的表达和呈现。而形象的缔造,正是由于海洋文明中蓝色的衬景,体现了中西情调和审美观念的结合。《东非酋长》中,积色和积墨都是最上乘的表现,旨在突出头颅、面部和人的骨骼肌肉,人物眼神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写意中极度“传神”。《达卡女》《塔吉克新娘》《含美特人》《阳光下的母与子》等作品,在人物的面部表现上具有油画的肌理效果,同质异趣;在头饰、服饰表现上,东方的线性色彩形成了写意的协奏,笔墨在完成色差和色的比重上,又使我们感受到了诸如印象派对色彩的主观表达。

      著名学者周明这样评价画家王西京:“王西京是一个既呼应着人文精神又呼应着时代脉搏的人物画大家。”

    86d6277f9e2f0708f657aaa7780e4c9ca801f2fc.jpeg

    当代著名艺术家王西京先生


    (责任编辑:李伟伟 席威斌)

    原创文章,作者:科教网。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请点这里。

    每日必读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