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手记:从总书记四川之行读懂“何以中国”
新华社成都7月30日电 题:记者手记:从总书记四川之行读懂“何以中国”
新华社记者朱基钗、施雨岑
一只从历史深处飞来的“太阳神鸟”,点燃了成都的盛夏之夜。古老的锦官城,与一场青春的盛会热情相拥。
7月28日晚,成都大运会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现场,见证“成都成就梦想”的高光时刻。
出土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意象,融入整场开幕式,惊艳世人:穿越三千年时空,“神鸟”翩然而至、灵动旋转,十二道金芒闪耀,礼花绽放夜空,圣火熊熊燃烧……成都,以巴蜀文化特有的语言,抒发着向光明、向未来的美好祝愿。
在中国西部首次举办的世界性综合运动会上,人们又打开了一扇读懂“何以中国”的窗口。
与此同时,成都往北,广汉鸭子河畔,“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上新了。
26日下午,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祝贺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落成使用。
走进博物馆展厅,犹如走进一个天马行空的梦幻世界。
“通天神树”上,金乌栖息、游龙蜿蜒;青铜纵目面具,凸眼巨耳、神秘庄严;青铜鸟足神像,头顶尊、手撑罍、脚踏鸟;形态各异的青铜人头像,聚成气势恢宏的“方阵”……
展厅里,总书记频频驻足,有时看完正面,还缓步绕着展柜,察看文物的不同侧面细节,赞叹“现代人也没有这种想象力、创造力”。
器以藏礼,物以载道。凝视着这些熠熠生辉的不朽造物,如何不令人思接千载。
它们来自哪里?
向总书记讲解的考古专家笃定地说:“这些文物都是从长江、黄河流域文明母体中脱胎而来的,是古蜀先民创新创造的成果,有他们对‘天地人神’的奇绝想象和精神信仰,亦有深受夏商文化影响的清晰印记。”
“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考古之于探寻文明根脉的意义,总书记看得很重。
青铜时代的风,轻拂过这片土地,也吹过山河万里。三星堆,正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星辰,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实证。
“看过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华文明啊,而且更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总书记说。
“何以中国”的答案,在物,亦在人。
打小在三星堆遗址旁长大,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经39年的“大国工匠”郭汉中,目光沉静、言语朴实:自己“只会干这个”。
为受损文物检测分析,使用传统工具进行矫形,测算残缺部分进行补配……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里,郭汉中细细向总书记讲述一个神坛底座的修复过程。
“很复杂啊!你修复这一件要多长时间?”总书记问。
“至少得一年。”郭汉中答道。
当下,三星堆还有上万件新出土文物有待保护修复。这项工作,需要“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又要“凝神屏息”的细致耐心。
“这个工作不容易!发扬慢工出细活的精神,慢慢来,久久为功,搞成一件是一件。谢谢你们为文物保护作出的贡献。”总书记语含深情。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若无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手铲释天书”的接力传承,若无一代代文物保护者“甘坐冷板凳”的悉心呵护,何来文明瑰宝呈现于世、传于后人。
“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只有深入认识古代之中国,才能深刻理解现代之中国,方能不断创造未来之中国。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文明之路绵延不绝。
此次,总书记乘坐高铁入川。过中原、进关中,穿秦岭、越巴山,列车风驰电掣的路线,大致就是沿着古蜀道的走向。
25日下午,考察第一站,总书记来到位于剑门雄关附近的翠云廊。
这段古蜀道,之所以有如此诗意的名字,正是由于“衔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苍”的奇观——长达300余里的古道两旁,竟植有古柏12000余株。
沿着古道,凝望动辄上千年、甚至两千多年的古柏,令人不禁遥想秦关汉月、唐风宋韵,回味那些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传说故事和朗朗上口的诗句名篇。
古道和古柏,相伴而存;自然与人文,相映成辉。
置身其中,总会好奇:这些古柏究竟何人所植?
来自西华师范大学的蔡东洲教授,对此颇有研究。他向总书记介绍,千百年时光,从“官民相禁剪伐”禁令、“交树交印”制度到如今的“官员离任交接”“林长制”“树长制”……代代种、时时护、人人护,“这是前人留下的财富,我们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古柏”。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翠云廊不是一天植成的,靠的是时间的力量,靠的是人民的力量。
“翠云廊确实是叹为观止啊!”“有点没看够的感觉。”总书记十分感慨,“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挖掘出很多意义,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
这样的情景,如此熟悉,又意味深长。
犹记得2016年5月,小兴安岭深处,黑龙江伊春市的林场里,仰望一棵擎天红松,总书记感叹“这就是时间感呐!”
犹记得2021年4月,在湘江之畔的广西毛竹山村,驻足于一棵800多年的酸枣树前,看了又看:“我是对这些树龄很长的树,都有敬畏之心。”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这其中蕴藏着“何以中国”的深厚智慧。
古道蜿蜒,劈山开路、伸向远方。古柏参天,扎根大地、枝繁叶茂。
往事越千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嗟叹,早已成为历史。
今天,中国西部的版图上,绿水青山间,道路纵横。古蜀道之畔,西成高铁、京昆高速等“超级蜀道”重塑时空,42条进出川大通道,通达四方。
新时代的道路传奇,还在延续。
沿着这条路眺望,中国式现代化大道如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景无限荣光:“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啊!是非常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将来传下去,还要传五千年,还不止五千年。”
原创文章,作者:科教网。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请点这里。
阅读:0
每日必读
-
科教网首席法律顾问方宏斌律师从警30余年方宏斌,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现为陕西博义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陕西警官学院特聘教师、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道路交通安...
-
归雁经济助“烂尾楼”蝶变,祥洲大酒店重生宁陕新地标“心情特别激动,烂尾10多年的酒店,现在终于要开业了,我们宁陕以后也有高档酒店了,真的特别自豪、开心!”作为土生土长的...
-
80后徐浩接任西安安康商会会长 捐赠100万元会费已到账陕西省政府原常务副省长、陕西省慈善协会终身名誉会长、西安安康商会终身荣誉主席徐山林,为徐浩会长授牌并总结讲话。他高度...
-
陕西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姚天福将军为安商智库题词《利国利民》八一建军节前夕,安商智库创始人李伟伟、秘书长王薇,拜会了陕西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姚天福将军,就安商智库创立背景和服务内容...
-
颂钵疗愈师杨海娟甲辰寒露莅临安商智库参访交流2024年10月8日,甲辰龙年寒露,颂钵疗愈师、心理咨询师杨海娟女士,受邀莅临安商智库参访交流。 李伟伟表示,围绕解决企业...
-
研究40多年,樊代明院士总结了“人体7大自然力”4月15日,在2021中国肿瘤学大会新闻发布会暨“百年百县”科普火炬传递活动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
-
文艺家走进“人文金台 文旅胜地”采风2月25日,虽是农历正月,却有三月小阳春的温暖。由作家、摄影家、影视策划和媒体记者组成的采风团走近仰韶文化、太极之源—...
-
秦商总会召开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宣讲会3月13日,由秦商总会党委主办,绿地集团西北事业部党委、绿地中心楼宇党委和正和岛陕西联合协办的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宣讲会...
-
陕投集团构建企业“君子文化” 凝聚新时代奋进力量“君子文化”承载着陕投集团广大员工共同的智慧和心血,凝结着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塑造着每一位员工的个体人格和每一个团队...
-
安商智库主办第二届三秦忠孝文化论坛,聚焦服务退役军人创业就业2024年6月13日,第二届三秦忠孝文化论坛暨陕西兵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西安市劳动南路西北民航大厦成功举行。安商...
-
安康汉滨区招投标实现陕西省首例远程开标汉滨区 招投标
-
李元博为旅游商报北迁题词“文化强陕 商旅报国”5月12日上午,旅游商报新址揭牌仪式在西安市未央区农资大厦举行。陕西旅商传媒集团董事长、旅游商报负责人杜哲致辞,三秦都...
热门活动
热门话题
热门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