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所及是生命 心之所向是使命
一日是军人,终生是军人。今年60岁的孙晓红是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的主管药师,她1977年参军入伍,1986年入党,是一名老兵,也是一名老党员,1988年底转业后就在地方的医疗单位工作。
面对西安严峻的疫情形势,孙晓红第一时间答应参加医院组建的应急核酸采样队,这名退役老兵毫无怨言地说:“疫情当前,我责无旁贷,时刻准备着。”
60岁的孙晓红在一线核酸采样点。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供图
队伍出发当天,凌晨2点钟,孙晓红就接到了早上6点准时在指定酒店集合的通知。由于酒店距离较远,孙晓红顾不上继续休息,连夜开始收拾随身物品,提前出门。打不到出租车,公交车也还没有运行,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她,在天还未亮的街道上,找了一辆共享单车,骑行前往了集合点。
核酸采样队里很多都是80后、90后,甚至还有00后,每天执行任务的时候,孙晓红就怕落后年轻人,一直提醒自己,多学习、多观摩、多领悟体会。
在执行采样任务的过程中,孙晓红和同事的双手被冻得没有知觉,有时甚至拿不稳采样的棉签。在低温天气下不间断地站立工作,孙晓红的身体要比年轻人承受更多压力。几个社区轮转下来,孙晓红的双臂和肩膀都酸痛不已,全身关节都变得僵硬,但是她没有退缩,只在完成任务后抓紧一切时间休息,希望能尽快恢复体力,再投入到下一个任务当中。
孙晓红晚上为居民采集核酸。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供图
“采样工作虽然辛苦劳累,但也会有很多感人的小插曲出现。”孙晓红回忆道,在核酸采集点,不时会有小朋友们拿来自己的手工绘画作品送给她们,表达感谢。在寒冷的深夜,还有居民自发送来暖宝宝,让她们暖暖冻僵的双手。那一声声“辛苦了”、“谢谢”、“感谢”……让孙晓红和同事们倍感亲切和暖心。
作为这支核酸采样队伍中年龄最大的采样员,孙晓红始终牢记自己身为一名退役军人的使命与担当,以身作则,尽心尽力地战斗在防疫第一线。老骥伏枥,孙晓红的那股拼劲儿丝毫不输给年轻人,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永远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张瑞是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的一名医生,连日来,她与同事一直奋战在一线。截至目前,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已经先后派出400余名医护人员,他们义无反顾地按下手印请战,坚定地冲向战“疫”前方。
为了让每位居民都能够完成核酸采样,他们不仅要坚守在核酸采集点,还要为特定人群上门做核酸,一天下来,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让张瑞印象最深刻的,是同组一名21岁的男生,这个大小伙子,为了不耽误工作,只能尿在裤子里,时间一长都结了冰,但他依然坚持着。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的核酸采样队。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供图
凌晨两点多,他们的工作还在继续,有人问她觉得辛苦吗?张瑞只是说:“虽然大家的鼻梁脸颊都因为口罩压出了深深的勒痕,双手也因为不断被冰冷的消毒水浸泡已经僵硬麻木,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一条绿色通道,打通的不仅是患者就诊的路,更是一个生命被拯救的希望。
1月1日凌晨,一名“黄码”患者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被专车送至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原来,这名患者有肝硬化病史,连续呕血,心率120次/分,血压90/50mmHg,医生判断他为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病情十分危急。
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为“黄码”患者开辟绿色通道。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供图
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感染科主任李雅萍向医院汇报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特殊患者绿色通道,行急诊内镜下探查及食管胃底静脉套扎术。
最后,在消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的通力协作下,手术非常成功。术后,这名“黄码”患者又经过特殊通道转回隔离病区,目前病情稳定。
——青年有担当,国家有力量。什么是青年力量?他们有一往无前的勇气,有充满热爱的朝气,还有昂霄耸壑的志气。把汗水挥洒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那就是青春最美的模样。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有一支由9名青年团员组成的核酸采样队,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他们充分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青春本色,积极响应院党委号召,纷纷投入抗“疫”最前线。
9名青年团员组成的核酸采样队。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供图
这支核酸采样队负责的是一个封控管理区,面对小区人员底数不清、住户基本信息不详、各类防护物资不足等现状,他们一刻也不敢耽误,一边协调医院紧急运送应急物资,一边穿上现有的防护服,迅速对小区人员入住情况进行一对一现场摸排登记。
当所有工作结束后已经是凌晨两点,走出楼门抬头只能看到夜色中飘绕的云雾。一阵寒风吹过,困意、寒意、饥饿席卷而来,身前静谧的路灯,与身后的万家灯火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刻的他们别无他想,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坚守住这片阵地。
深夜结束工作的核酸采样队。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供图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多人都不知道,紧闭的防护服真的可以闷出一身汗水,口罩的绷带真的可以将耳朵勒出血痕,身体疲惫到了一定程度真的有一个支撑点就可以睡着。
尽管每天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戴着既卡鼻子又呼吸不畅的口罩和面屏,一站就是7、8个小时,双手也被汗水浸泡出了厚厚的皱褶。但是面对群众不断自发送来洗好的水果、热腾腾的包子和小米粥,还有各种感谢信、贺卡,9名青年团员的内心已经被温暖与感动填满,他们将继续迎难而上,冲锋在前,成为这道抗“疫”防线上最前沿的青春战士。
——1月5日,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整建制接管的西安市胸科医院新冠三科传来喜讯,一名年仅6个月的患儿康复出院,这个孩子是西安市胸科医院内收治的年纪最小的患者。
年仅6个月的确诊患者康复出院。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供图
“病房里收治这么小的宝宝,我们护理团队要格外关心爱护。”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护士长杨阿说,所有人都关注着这名患儿的病情进展,不敢放松。从饮食、饮水到大小便,事无巨细。一线医护人员们,都充当着孩子们的“临时妈妈”。
目前,西安的疫情形势正在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变,这一切都离不开一线医护人员的努力。没有一种付出是理所应当,只是这些“无名英雄”选择了挺身而出。感谢他们的坚定守护,感谢你我的倾力相助,等到春暖花开的那一天,请一定不要忘记,我们曾在这个冬天并肩战斗过。(视频来源: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
原创文章,作者:科教网。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请点这里。
阅读:0
每日必读
-
风清气正|中央八项规定实施10周年 总书记这样强调作风建设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
陕西省工商联(总商会)第十三届领导班子民营经济人士提名人选6月27日,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发布提名王文斌等48名民营经济人士作为陕西省工商联(总商会)第十三届领导班子人选的公示。以...
-
高位绝杀 陕西天目集团高调进军紫阳县富硒茶产业“紫阳是陕甘茶马古道的起点,紫阳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贡茶。”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张宝通在“兴贡茶 美乡村”首...
-
安康市慈善协会南山慈善分会奖励资助11名优秀大学生安康市慈善协会南山慈善分会名誉会长邝鸣钟、会长杨林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联系梅子铺的南月、余岭、月坝、袁家庄等村,对今...
-
春日里的中国|科技赋能“菜篮子” 丰收描绘“新田野”一根根黄瓜青翠欲滴,一颗颗番茄长势正旺,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麻栗场镇新科村的十八洞富硒蔬菜基地大棚里,一片生机盎然的景...
-
博士院长邓邦莲:我们的名字叫大白西安联邦口腔医院邓邦莲院长带领核酸采样人员准时敲开中山门街道安民里社区一栋老旧小区,为其中的一位住在五层的残疾人孙大...
-
周明:王西京是既呼应着人文精神又呼应着时代脉搏的人物画大家王西京这个名字,在他的出生地西安,乃至中外艺术界都享有盛誉。他的水墨画作不仅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震撼力,...
-
乡村振兴丨梅子铺以稻养鱼,安康月河的稻花鱼安康市恒口镇安乐社区梅子铺稻鱼基地 摄影/王凤琴“稻谷扬花时,来尝稻花鱼。”定下这一言之约,是在梅子铺插秧时节。这...
-
张伯礼院士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日前,中国工程院召开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会上公布了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第十届常委会成员名单。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担任...
-
致敬上海交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陈赛娟,女,1951年5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
-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骨科医院院长罗卓荆教授入选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4月22日,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了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空军军医大学西京...
-
首届“光绪贡茶”寻根溯源高峰论坛在陕西紫阳县毛坝镇举办2021年4月9日,“兴贡茶 美乡村”首届“光绪贡茶”寻根溯源高峰论坛在紫阳县毛坝镇金硒古树茶研究院组织召开。论坛由毛坝镇...
热门活动
热门话题
热门榜单